利物浦大学建立于1881年,1903年获得皇家特许,是英国一个久负盛名的全日制综合性公立大学,罗素盟校成员之一。利物浦大学曾8次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包括1902年的英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目前在校学生超过14,000人,其中研究生人数3,200多名。国际学生的人数2,800多人,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其中本科生1,200多名,研究生1,600多名。1,700多名教学人员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许多中国学者和学生在这里工作和学习。
学校简介
利物浦大学是位于英格兰利物浦市的一所高等院校,学校是著名的罗素大学集团和N8集团研究合作成员。利物浦大学成立于1881年,是英国一所原始的“红砖”市立大学之一。迄今为止学校已经培养出了了八位诺贝尔奖得主,目前学校设有230多个学士学位,横跨103个专业,学校每年收入219,000,000英镑,其中75,000,000英镑用于研究。利物浦大学持续拓展与优秀的研究中心在医学、工程以及兽医科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合作。利物浦大学的学术声誉享誉全球,学校是英国第一所载中国开设一所独立高校的高等院校。利物浦大学是一所真正的国际化高等院校,在世界遗产城市中国苏州已经建立了一所全新大学,并与西安交通大学建立合作院校关系。新的大学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毗邻上海,苏州工业园区是亚洲最成功的工业园区以及外商投资目的地之一,吸引着2100多家国际企业组织,其中包含超过100家福布斯500强企业。 学校历史 利物浦大学有一些非常典型的、19世纪维多利亚式的红砖建造的建筑,比如大学的行政中枢-维多利亚大厦。 学术实力 ——全英第19,全球第119位(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全英第12,全球第106位(上海交通大学排名) ——近93%的教师的工作获得4分-5**(最近的科研水平评估(RAE)) ——elite research-led 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成员大学之一 ——八名师生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英国第一个诺贝尔 ——利物浦大学老师的人均科研收入全英TOP10,有超过400家合作企业 ——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华的母校 开拓教学新领域的大学之一 ——成立了流行音乐研究所,在音乐产业这一专业授予硕士学位 ——一些早期公共卫生计划都是由利物浦大学制订和实施 ——利物浦大学较早设立的城市规划系,并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概念 软硬件设施:全英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两个主图书馆24小时开放,共收藏了大约1800多万册书籍和17000多种电子刊物 ——利物浦大学投资了近2000万英镑,大规模扩建和重修社科类图书馆 ——大学还投资了1.8亿左右英镑用于多项设施,包括欧洲最先进的实验室,耗资将近2500万英镑修建生物科学楼 地理位置 英国利物浦是一所美丽的港口城市,在英格兰西北部,人口439,476。距伦敦189英里,曼彻斯特28英里,格拉斯哥213英里。早在清朝就有中国海员定居于此。著名的墨西河边有闻名的阿尔波码头,现代流行歌曲开创者一披头士之博物馆,Tate现代艺术馆和海事博物馆的故乡;内陆有迷人的Croxteth国家公园和Speke厅,市内建筑独具风格,载入世界建筑史的天主大教堂,英国国教大教堂,市政厅,圣乔治大厅,大剧院和Philharmonic音乐厅。市内建有欧洲最古老的中国城,海岸线与上海外滩极为相似,是上海的姐妹城市。 课程设置 从专业来看,利物浦大学有很多特色专业,很受海外学生包括中国学生欢迎,比如足球产业管理,音乐产业管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等等。优势专业包括工程学、数学、生理学、生物、地球与物理科学、心理学、地理学、土木设计、城乡规划和美化、药理学和药剂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人文科学如音乐、现代语言、英国语言与文学及历史、法学等。 预科简介 学校设施 新扩建后的体育中心的设施非常广泛,其中包括一个33米游泳池、两个体育馆、4个壁球场和1间健身房。 学生生活 每年9月学生协会都为新生组织迎新介绍活动,而且一年当中的其他活动也精彩不断,其中包括喜剧之夜、戏剧和音乐会等等。100多个学生俱乐部和社团都得到了学生协会的支持。该协会大楼里设有学生卫生中心、住宿办公室、就业服务部和国际支持小组(IST)。IST为国际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和指导,如怎样申请签证和移民,如何应对“文化冲击”等等。它还为国际新生举办大型的欢迎活动。 在利物浦大学的师生和当地人的生活中,宗教信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里新的信仰中心里有英国国教、罗马天主教和循道宗教派的小教堂,学生协会里则专门为穆斯林学生设有一间祈祷室。 学年安排 学校环境:所在城市是英国最友善的城市之一,校园位于市中心,面积100英亩,教学科研质量历来很高,入学竞争比较激烈 教师人数:1,035(历史上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学生人数:21,790(全日制11,901,本科生10,136,研究生1,765) 申请人数:28,695 录取人数:3,753 补员比例:19% 退学比例:6% 失业比例:5.2% 住宿条件:学校和所在城市对学生住宿提供了方便,学生有多种选择的余地;带伙校舍有2,300个宿位,自助校舍有1,450个宿位;5月底录取的本科生全都有宿位保证,留学生住宿也受到了格外照顾 1999年The Times评估等级:评估总分第39名,教学质量第29名,科研质量第19名,入学标准第15名,师生比例第16名,图书电脑经费第16名,设备经费第14名,获荣誉学位的学生比例第25名,毕业去向第7名 1998年Sunday Times评估等级:第33名 2000年The Times评估等级:评估总分第40名 2000年Financial Times评估等级:第36名(99年:第36名) 入学时间:10月 “红砖”大学 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利物浦港,酷似中国上海的外滩,让你产生错觉的原因是这座标志性的建筑物,它与上海汇丰银行大厦出自同一设计师之手。与上海相似的还有这里的历史,它当初也是一个渔村,到十五世纪中叶时,发展成为英国第二大港口城市。 站在城市制高点远望,城市中央地带有一片红砖建筑,非常醒目。这个维多利亚建筑是利物浦的第一个红砖建筑,如今已经成为那个时期新大学的象征。英语中的“Redbrick”一词与这段历史有关,它就是指英国19世纪末用红砖建造在伦敦以外的城市大学。 作为最早成立的城市大学之一,利物浦大学的创建源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当地工商业服务责无旁贷地成为大学的首要任务。 约翰·汤恩(利物浦大学前副校长):在1880—1903年期间,当时称为利物浦大学学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贸易在这个城市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学校开设的课程都与这个行业有关。 校徽 约翰·汤恩 :三只利物鸟是利物浦城市的象征,我们的几座建筑物上都有利物鸟.一本摊开的书上题写着一行拉丁文,意思是说这所大学将带给这个城市智慧的光,周边的飘带以及上面的拉丁文是说这儿的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学习。
设立课程
2000年初,利物浦大学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了远程学位教育的项目,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依托自身优秀的教学资源,对在职人员进行教育并授予学位。这在英国乃至欧洲都走在了前列。正在筹建的管理学院,计划开设颇具前瞻性的专业课程。 利物浦大学学术秘书拉瑟姆·约翰:我们将设立了电子商务、网络教育和企业家培养三个学位课程。我们将花费一段时间筹备各种投资项目,尤其是对于企业家培养来说,我们将设计相应的课程,为利物浦和英国及全世界培养真正的企业家,适应未来企业的需要。 通过超前的课程设计和灵活的在线学习方式培养新型企业家,这正是利物浦大学的创新之处。 菲力浦·拉伍(利物浦大学副校长):虽然我们是一个古老的大学,但是我们一直放眼未来。我们学校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医学、法律、商务、建筑、城市规划、工程学等,具有很强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在不断增强。 社会评价 利物浦大学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接纳中国学子,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1944年,利物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出版了英国第一本中文刊物《中华周报》。 著名的化学教育家俞同奎、人文地理学家吴传均、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等都曾经在利物浦大学学习,回国之后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侯仁之先生,1949年在利物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如今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1938年的一天早上,他的老师洪煨莲教授的一番话 侯仁之(中科院院士):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我说什么意思?我坐下了.他说, 你的兴趣已经转向地理了,这儿没有地理系,也没有地理教授了.他是负责向哈佛大学推荐燕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好几位, 齐思和、翁独健、周一良,都是他推荐去的,他负责送学生到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是名校,世界有名,但是没有地理系。英国有个利物浦大学,学校虽然不像哈佛大学那样有名,但是她有地理学大师,我们希望送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师洪煨莲,洪业教授,他发现了我的兴趣。为了培养我的前途,他说,明年,1939年秋天,你可以到那儿去留学。 然而,随后爆发的欧战搁浅了侯仁之的求学计划。直到1946年他才踏上去利物浦的求学之路,师从当代历史地理学大师德贝教授,于1949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鉴于侯仁之毕业后取得的卓越成就,1984年利物浦大学又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 侯仁之:就在(1946年)预备去的时候才知道,罗士培在校创办了地理学院整整四十年,离休了。刚刚到了几个月,忽然得到消息,罗士培故去了,我难受极了,立刻写了篇东西,悼念罗士培。 罗士培是当时西方地理学界很有影响的一位学者,他与中国的交往在利物浦大学众多学者中最具代表性。 艾德里恩·阿伦教授:他去过很多次中国,(在中国)实地采访、做讲座、 广播、参加研讨会。 罗士培还亲自撰文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帮助中国同行开展战后重建工作。1949年,他在中国病逝,当时他是英中文化委员会驻中国的主要代表,他撰写的《各民族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一文还被译成中文。所以有人说,罗士培教授毕生所从事的事业,一个是地理学,另一个就是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 这种文化交流已经被写入两国友好交往的史册,时时向后人展示。 今天,前来求学的中国青年依然络绎不绝,续写着利物浦大学与中国交流的历史。 瞿新华,2000年9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利物浦大学,研究中国改革时期的经济问题。 瞿新华:本科的四年教育给我的感觉,我是在不断地学东西,应该说是,用一句英文来说,是“You know what”,但是在这里十个月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知道了怎么去学。因为包括我这个研究课题在内,所有的研究课题的设计,你的进程,什么时候完成哪一部分,都由你自己来设计,导师,包括导师委员会只不过给你一个指导,给你最终有一个考核,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由你自己来完成,这就给我一种项目管理的概念在里面。 事实上,在利物浦大学,每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引以为荣的理由。大学以城市为荣,而对于利物浦人来说,城市也以拥有大学为骄傲,城市和大学彼此依赖,不可或缺。从当年的大学学院发展到今天的独立大学,利物浦大学已经扮演起更加独特的历史角色,它不仅改变着利物浦人的生活,而且也为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世界著名大学》栏目组供稿) 著名校友 王见秋,中国香港高等法院大法官 戴传曾,中国核物理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