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小观察

来源:埃耐特留学 人气:113 发布时间:2019-03-23

       法国的文化根深蒂固,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些年其文化发展不免有些固步自封,但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可贵的传统,特别是罢工、生命平等意识和辩论方面,根据我在法国近两年经历的时事和日常交谈,在这些方面我总结了一些有意思的点,在尽量保持客观的基础上,分享我所了解到的法国文化和法国人。
 


 
罢工
       关于法国人爱罢工可以说是一种老生常谈了,我想用两句话总结:罢工几乎在法国的每一天都在上演着。在法国一切都是可能的。
去年的四五月份,正是SNCF铁路公司连续罢工,抗议劳动法案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大部分火车路线都已经完全停滞了;而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纷纷罢课抗议教育录取制度改革,所有教学楼门都被堆成山一样的垃圾桶堵住,考试安排被一次次推延;tram(有轨电车)司机也偶尔突然宣布要罢工,丢下工作转身去参加游行。而当你感觉似乎现有的混乱状况达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但法国却总能在第二天恢复如常,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地“愈合”,前段时间被国内一些媒体夸大了的“黄马甲运动”也是如此,而其实在每次游行结束之后的第二天,人们就已经正常工作了。
如果你因此以为法国人民只为触及自己利益的改革,而反抗就大错特错了。同年下半年宣布的新政策——“针对非欧盟留学生将收取原来注册费的十几倍”,同样遭到了法国人的反抗,法国17所高校却决定与外国学生站在同一立场,公开拒绝“注册费暴涨”。这一义举着实让我们感动不已,他们能在教育商业化的国际大环境中,依然保持“法国大学向所有人开放“的原则,不能不说是一股清流。
另外,罢工的主题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自身利益,各种动物的保护也属于罢工的热门话题之一,即便是成灾的老鼠,法国人面对不人道的捕杀方式也会被激发出保护欲。
 

(”老鼠有情感,它们想要生存!”)
 

动物保护
       圣母心泛滥的法国人民有的时候真的很可爱了。在国内偶尔压力大的时候,家里养一只小宠物真的很解压。对于没机会养宠物的人来说,国内大城小巷总是有一些流浪狗、流浪猫出没,压力大的时候出门转一转就能碰上这些让人心情大好的小可爱。
       但是在法国,家里没办法养宠物的想要撸猫撸狗可就不太容易了——街道上基本上看不到流浪猫、流浪狗,因为法国人实在太喜欢养宠物了,猫猫狗狗都想抱回家养。曾经住的公寓附近有一只“街霸“,有点怕生,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小区人民的宠儿”。有一些可爱的老太太经常一大早就出门到处找它,说要请它去家里吃东西。
       要知道在法国养宠物要比国内要求更多一些,考虑需更慎重,如果随意弃养宠物可是会面临很高的税款的。除了需要购买基本的宠物生活用具,保证宠物良好的居住条件以外,在健康方面,还需要更多保障,普通宠物基本都要求健康检查和必要的疫苗接种,另外要求每天定时遛狗,并要有一定的陪伴时间。名贵纯种更是需要买宠物保险。
       归根结底,法国在动物保护方面的规定可以说非常人性化了。



 

雄辩艺术
       法国人很讲究逻辑,他们认为“理越辩越明”,“雄辩是一种艺术”,所以电视辩论节目很受法国人欢迎。
在学校,老师偶尔会布置一些比较具有哲理的论文题目;如果是在语言学校,议论文更是家常便饭,题目通常是一些社会话题,比如:“独立(l’individualisme)这一品格,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变得更趋向于自私”、“大学校(Grande école)是不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威胁”、“在运动成为时尚风潮的今天,会不会出现一种运动成瘾的现象”、“未来50年人们会吃什么食物”等等,法国人之间在茶余饭后也经常会交流一些类似的话题,甚至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但仍然乐此不疲。
       这些问题不同于国内教育中规中矩的作文题目,而是需要大开脑洞或者重新思考人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新颖的观点,具体的例子也同样重要。不仅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可以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法国人这么热爱雄辩的原因吧。
法国学校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雄辩能力,总体上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比较特立独行,无视权威;但同时也非常热衷于“怼”,最好加上幽默的嘲讽就更显高明了。小到街头报刊,大到法律政策,无一不是他们用来怼的对象。总之,对他们来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也要靠段子强撑出胜者的气场。


(今年一月到三月,马克龙为攻克“黄马甲运动”和推进改革进行了“全国大辩论”,真实上演“不服来辩”。)
       生活在一个文化差异如此之大的西方国家,尽管有些想法并不赞同,但是文化贵在交流,从中我们可以试着理解文化差异,才能尽快适应和融入法国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