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来源:埃耐特留学 人气:63 发布时间:2015-05-17

 

    何成洲在挪威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后,面临着回国工作的现实。

    在我与他的交谈里,说到大学教育,他提到,挪威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是在挪威领海发现油田之际),就开始普及大学教育,凡是想上大学的,国家提供贷款鼓励接受高等教育。目前挪威的老年人口中,有很大比例的人都上过大学。这对于挪威全民的高素质有着很大的益处。在这一点上,挪威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比美国还要高。我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挪威从整体素质和潜力上,要强于美国?

    可是,说到挪威人在类似招聘员工时注重高素质而不注重其专业教育背景的状况时,这里有的中国人却有着异样的感受,说在挪威的商店里用了很多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营业员,对于所出售商品的性能、质量、差别等一无所知,搞得消费者前往购买时经常会被同样稀里糊涂的售货员误导而出差错白搭时间和钱财;类似的情形在挪威数不胜数,像挪威政府各种办事机构里那些职员频繁地出错,其中也有不少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原因之内。

    这倒是事实,在这个意义上,挪威的确是个很不专业的国家,或者说,挪威很不职业化,非常缺乏职业工作者;挪威的工作者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都很差劲。

    在这方面,挪威与中国有相同之处,都是不职业化,都是马马乎乎。

    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挪威具有大量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具有着与高等教育相伴而生的高素质和高修养。相形之下,在北京街头到处乱窜的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贩卖盗版软件和光盘以及假身份证毕业证结婚证的外地人口们,的确给首都增添了肮脏灰暗龌龊五彩缤纷的靓丽风景;而那些企业里人模狗样地坐着的低素质职员,也真够让人喝上一壶的。我自己就有过切身的感受。我到挪威来之前,想补习一下自己的英语,到了北京某个英语补习学校,可那授课老师三天两头告假不来上课,据说不是病了就是有别的事情,这种脱岗行为害得我和别的人总是往那授课地点白跑,而且总是得放弃别的安排,打乱了自己的活动计划。面对校方看着没有老师来授课而通知我们回去下次再来的冷峻面孔,我心里气就不打一处来;等到下次又该上课了,我给学校打电话询问是否可以正常上课时,那接听电话的职员说不知道,并问我那老师有几天没有来了以及为什么不来授课。我很奇怪,这事情怎么会问我们呢?好像这应该是我们的问题才对;同时,作为消费者,我们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校方更应该对我们有个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解释才象话。可那职员怎么回答?理直气壮地脱口而出:“你们作为学生,有责任向学校反映老师的情况”!这责任倒成了我们的了,学校方面倒好像是受害者了。当时我就挂断电话,再也不去了。

    看得出来,那职员的文化程度不高,还没学会如何区分和使用类似“责任”这样的词汇。我想,如果那位职员也有了博士学位,大概不会这样说。

    当然,要是真有了博士学位,恐怕也就不在那里了。

    何成洲到挪威留学期间,干出了挺不错的成绩,让在这里的中国人刮目相看。

    在与我的交谈里,何成洲回顾了他在挪威的这段时间。他说,他刚到挪威时,是他第一次以学习身份出国,很是兴奋,看到了挪威的清洁的环境、人们之间的礼貌、良好的生活条件、优越的教学设施等等,很是欣赏甚至崇拜,感觉真像是进了天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是在出国后1到2年那会儿,就从刚开始的崇拜期进入淡化期,身在异国他乡形单影只的枯燥越来越严重,逐渐发现了挪威越来越多的缺陷和毛病,与国内相比较而言,这里的很多现象也有着其令人不满之处,而国内有些地方还是很让人留恋和怀念的,思乡之情日渐强烈,出现了两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之间看法的反弹,说到这儿,何成洲说起了一句成语,“说故乡是甜的人才成熟,而说到哪里都行的人则坚强。”但是,那种念家的情怀挥之不去;而再往后,则更加了解了挪威这里的不利因素,看到了挪威人强烈的排外情绪,根植于其心底的雅利安优越感。何成洲说,事实上,挪威人应该是世界上最排外的民族,比人们通常所说的德国和英国更甚。

    他说起他自己的一个经历。有一次,他乘坐地铁,凑巧那天车厢里绝大多数都是非挪威人,有不少黑人坐在那里,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着,肆无忌惮地谈笑风生着,弄得满车厢噪音一片。这时,有个一挪威年轻人突然站了起来,用挪威语高声叫道:“挪威政府真愚蠢,弄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外国人来!”他以为在座的外国人没有人懂挪威语,而座在他对面的何成洲听了,对他笑了笑。要知道,在挪威,公开批评政府是被允许的,如果不是惹急了,那个年轻人是不会在这种场合用挪威语来骂政府的。谁敢说,那年轻人就不是个未来的民族沙文主义者甚至是个纳粹分子呢?

    但何成洲也谈到,与国内那些见到了诸如民工就压不住火怒发冲冠横眉冷对的情形不同,挪威人通常对包括外国人在内的陌生人都是抱以笑容,我想,这一方面可能与其道德水平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挪威人不太外向、不爱表达自己真实感情的民族性格有关。不过,要是想起来,那笑容的背后掩藏着对外国人深深的敌意,那么真可以说是口是心非笑里藏刀了。

    我想,这也许与挪威近年来只有两次从国外大规模引进人口的举措有关,其中一次是接受联合国的安排,接收了当时处于战争状态的越南的大批难民,还有一次就是由于挪威缺乏粗重活计的劳动力而从巴基斯坦引进了不少移民,而其他的,都没有与国外人口上的接触,不像英国或德国,在其经济发展和全球高科技竞争中,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人才的宝贵和稀缺并逐渐加强对于国外高科技人才的引进。挪威由于约50年前在其近海发现了大量油气田而一夜暴富,尚未形成后顾之忧,攥着大把钞票有恃无恐不思进取,在国际化的大潮里依然保持着很强烈的排外传统和作风。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与挪威距离不远的荷兰、瑞典在世界各国国际化排名上名列前茅,但挪威根本不见踪影。从全民公决不加入欧盟的结果上,也可以看出挪威人的保守和迂腐。

    何成洲在挪威学习取得了让中国人和挪威人都称道的成绩,但此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辛酸的。

    何成洲谈到,在他意识到挪威人有着强烈的排外情绪的那个时期,自己异常失落,过去对于挪威的很多良好印象顿时灰飞烟灭无影无综,代之以对挪威的失望和日益加深的思乡之情。在工作中,他更需要左右逢源,与办公室里所有的人搞好关系,不去惹着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否则不知道会被哪个挪威人害一下。他说,凡是人,不管是中国人、挪威人还是别的地方的人,都一样,也都会在背后做手脚,给人穿小鞋,让人难过。他自己就亲眼看到过有的外国人在他所在的办公室里因为得罪了挪威人而永远抬不起头总是被压制最后不得不离开的事例。

    如此,他就必需得保持超过挪威人的成绩,因为一旦跌落下来就可能前功尽弃,而要想保持着领先,那还是要费很大的气力的,往往要比别人多干几倍劳动,才能有这样的结果。

    而且,不管他做出了什么样的成绩,在挪威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不能融入挪威当地的社会。就算他是与挪威人同事一起到像美国那样的地方开会,旅途中这种局外人的感觉还是很强烈。

    何成洲学成后回国,很大程度上因为在挪威工作不好找。如果这里什么单位聘用了一个非挪威人,那么必须得就此进行详细的说明,为什么要用外国人,那个被聘用的外国人比挪威人好在哪里;即使取得了这个工作机会,如果干不好,很可能在什么时候被炒掉。

    何成洲说,在挪威的学习,对他来说,更在意学业上的收获,而不是经济上的考虑。回到祖国,他会很自在,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谈到挪威与中国的区别,何成洲说,挪威比中国富裕,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这种富裕确实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挪威北部的特隆汉姆的大学生前些时候每人每年光用于外出调研的差旅费就有2万到2.5万克郎,虽然最近作了接受此款项的学生必须是年龄在25岁以下的调整,但还是从中可以看出挪威的富有。而从这里大学本科生就每人一个房间上看,也是不仅中国、许多欧洲国家也未必能达到的水平。

    何成洲认为,挪威与中国的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挪威这里对于人的尊重。虽然挪威人排外,但他们恨在心里,笑在脸上。而在其他方面,挪威到处还是能体现出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何成洲对于挪威不满之处,主要是这里的气候。奥斯陆春夏秋冬能看到阳光的日子很少,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阴天,虽然降水量不少,可中国人到这里还是觉得干燥(很奇怪,那些挪威人到中国也有同样的感受)。

    再有,就是这里的公共交通工具总是不准时,不是提前就是推迟,而且车次间隔太大,不便于出行,在周末或节日更是会没有任何通知就取消某些班次。